<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1. <td id="nvllh"><del id="nvllh"></del></td>
          <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首頁 > 正文

          記錄紅色歷史 傳承初心使命——河南新聞博物館助力社會愛國主義教育

          2023-10-08 15:58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認真總結、長期堅持”。河南日報社創辦的河南新聞博物館,是收藏河南省新聞界歷年來的實踐資料、分享黨的紅色新聞經驗的一座寶庫,也是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和黨的優良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助力提升新聞工作者素質涵養、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等方面,持續發揮著積極而獨特的作用。

            挖掘保護 利用紅色新聞資源

            從1949年6月1日創刊至今,河南日報走過了74年光彩旅程。如何利用好這筆寶貴新聞史財富,報社黨委深入思考、不斷探索。這張省級黨報,不僅是河南省乃至新中國半個多世紀歷史的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其建設、發展、進步的積極引導者、推動者和參與者。一部河南日報史,就是黨的新聞戰線和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的歷史,是黨的建設偉業史冊中的精彩篇章的一部分,能夠展成就、銘經驗、育后生、啟未來。尤其是對青年新聞人而言,需要補足紅色新聞傳統這一課,進一步筑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也是補足精神之鈣的具體抓手。2008年之初,河南日報報史館創建正式啟動,這是一代代新聞工作者、廣大通訊員和讀者共同的愿望,被列為2009年度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十件大事之一。

          2016年7月13日,幾內亞新聞代表團參觀河南新聞博物館。

            河南日報多次召開老領導、老專家、老同志座談會,征求意見并廣泛發動,向各單位、離退休老同志和全體員工征集歷史文物資料。一批批領導批示、信函、重要文物、重要文件、圖片底片底稿等文字材料、老照片,一件件各個時期的工作證、記者證、通行證、獎狀獎章、各種照相機、采編出版排版工具、無線電接收器材、照明器材等實物,源源不斷匯集而來。原副總編輯崔澤東捐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相機;原副總編輯李懷燎帶領籌備組赴魯山《河南日報》的前身《豫西日報》舊址考察,撰寫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退休老記者葉樹鑫把當年編印的《“75·8”抗洪搶險快報》合訂本和海鷗牌照相機送到報社……在“物無巨細”“能收盡收”原則下,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集結完畢。

            憑借不斷補充新元素的豐富館藏、科學嚴謹的陳列、深邃的內涵和綜合社會效益,2013年11月,河南日報報史館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11月,經相關部門批準,河南日報報史館更名為河南新聞博物館。這是全國首家由黨媒集團獨立承辦的新聞博物館。如今,全館占地面積500平方米,館藏圖片1500余幅,實物1300余件。

            展廳共分六大部分,包括“在硝煙中誕生”“激情燃燒的歲月”“文化大革命十年”“春天的故事”“大河奔流”“走進新世紀”。目前博物館已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機關、河南省內外參觀團體和國外新聞界人士近7萬余人次。事實證明,河南日報社創建新聞博物館的決定是正確的、超前的。黨的十八大以來,該館成為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黨的新聞事業的重要窗口,成為河南省內外著名“紅色打卡地”和河南新聞、文化界的一張鮮亮名片。

            講好河南故事 助力黨建偉業

          學生觀眾參觀河南新聞博物館。

            作為河南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新聞界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博物館吸引著眾多參觀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均每年超過3900余人次的訪客走進這里,了解忠誠擔當、奮發創新的河南新聞人風采,瞻仰中國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奮斗激情,讓新聞博物館的招牌越擦越亮。

            建設鑄魂筑夢的補給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新時代、奮斗新征程。作為思想文化建設重地,博物館承擔了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渠道、載體、平臺功能,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慶祝建黨一百周年以及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等活動中,讓發黃的文字、圖片和文物說話,把學習教育和黨史、報史以及河南人民的奮斗史有機融合,讓一批批不同行業的參觀學習團體深受教育。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團委把主題黨日活動安排在博物館進行,參觀、演講、重溫入黨誓詞后,時任團委書記于洋動情地說:“看到老記者魏德忠提供的林州人民紅旗渠絕壁苦戰照片,以及改革開放后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神六神七升空巡天里的河南元素等,記者帶給我們最生動的歷史場景和時代變遷,讓人深感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博物館件件展品,無論來自戰爭年代,還是激情歲月、改革發展時代,都寫滿了忠誠,寫滿了奮斗,寫滿了一個黨、一個民族、一個人口大省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

            擦亮中國故事、河南故事的展示窗。在河南新聞博物館珍藏的一本本留言簿里,隨手翻看,會看到發自肺腑的留言,有的贊美中國人民的熱情,有的祝福河南日報越辦越好,更多的則是贊嘆中國、贊嘆河南的發展奇跡。一位泰國記者協會負責人參觀博物館后表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河南值得學習的地方更多。亞歐非拉新聞代表團,東南亞、西亞新聞代表團,英語加勒比國家新聞記者研修班、格林納達新聞代表團、馬達加斯加新聞進修班……據不完全統計,博物館共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參訪團8個,共計270余人。成為社會各界慕名前來感知前輩精彩故事的“網紅打卡地”。本著讓紅色新聞史資源、紅色“四史”資源走進群眾的理念,這里對社會各界敞開大門,接待工青婦工商聯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數十批次,大中小學生不計其數。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無論何種職業、身份,博物館都張開雙手盛情接待。來自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同學,在這里了解到輿論監督報道讓鄭州火車站大變樣,新聞輿論場在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米字形高鐵網等建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表示“由衷對未來職業產生自豪感、興奮感”,更加深刻領悟新聞宣傳工作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書寫,為新時代放歌。

            熏陶青年記者 持續增強四力

          學生觀眾參觀河南新聞博物館。

            利用豐富的館藏對河南日報社內部各單位開展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新的時代要求,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和基本職責作出新定位,要求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堅持“四向四做”,不斷增強“四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隊伍。河南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劉雅鳴動情地說:“總書記從‘五個事關’的高度,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看成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纯蠢弦惠呅侣劰ぷ髡叩淖黠L,就能保持人民情懷,堅決轉作風、改文風;看看當代河南新聞史上那些黃鐘大呂,就能更自覺地認清筆尖指下的責任,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為深入推動媒體融合和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凝聚不竭動力?!焙幽闲侣劜┪镳^利用紅色新聞史資源優勢,在新聞采編隊伍中開展優良傳統教育,切實提升政治思想業務素質。

            緊扣黨建重要活動開展生動的思想教育。2019年6月18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集中學習研討活動啟動,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在時任河南日報社社長的帶領下,來到新聞博物館,面對黨旗莊嚴宣誓。2021年3月27日上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開展“學習‘二七’精神弘揚報業文化”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在河南新聞博物館,報社領導及河南日報、生產經營兩個黨建協作組的黨支部(總支)書記、2020年度入黨積極分子共100余人,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鏗鏘有力的宣誓聲響徹大廳。博物館還開展了一系列專題展覽,如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展覽、黨史學習教育展覽、河南日報紅色報史主題展覽、抗洪搶險主題展覽、反腐倡廉展覽、精神文明建設展覽等。每一次展覽,都使參觀者受到深刻的黨性教育和精神洗禮,紛紛表示要將學習成果與工作實際緊密結合。

            面向新入職和青年采編隊伍,進行“靶向”傳承教育。在河南新聞博物館接受河南當代新聞史、當代社會主義建設史、改革開放史和紅色黨史的學習教育,是報社所有新入職編輯記者的“第一課”;各單位和部門發展新黨員,組織新黨員到河南新聞博物館參觀和宣誓是“必選項”。為進一步推動青年編輯記者傳承弘揚優良作風、加快新聞改革進程,報社在博物館設立義務講解員崗位,遴選10名年輕采編人員,培訓后擔任博物館義務講解員。這項活動帶動了報社內更多年輕人重溫黨史報史、河南發展進程,自覺繼承黨的優良新聞傳統。來自大河報的義務講解員吳姝霖說:“我第一次知道,河南日報的前身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將軍親自創辦的《拂曉報》。彭將軍說‘報紙是傳播革命道理最迅速、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時至今日,這種斗爭精神仍然震撼人心,這種艱苦卓絕也要寫出鼓舞人心好新聞的使命擔當,依然激勵我們?!表敹诵侣劦那嗄暧浾邆儼l出感慨,博物館收藏的記者下鄉騎的老自行車,仿佛讓人看到了記者完成新聞采訪時一身灰塵一路顛簸的身影;老一輩記者李青林援藏13年,常常在風餐露宿中寫出大量反映實際的新聞;對照他們我們今天的走基層那點苦和累算什么?不少年輕采編人員,好奇地觀看揣摩著伴隨了報人無數時光的電報機、膠片沖洗暗房、鉛字格擋和版面、286電腦……他們感嘆著當時信息制作和傳輸的緩慢,震驚著“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走進網與云”的巨變?!包h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新聞博物館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融合發展的自覺性,為新聞的數據化生存,打造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效媒體、全員媒體現代傳播體系貢獻青春力量!”河南日報記者祁思元表示。

            2021年,在河南日報社黨委、編委會的指導下,博物館啟動離退休老新聞工作者聲像資料采錄工程。團隊認真調查摸底,精心篩選對象,對老一代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故事進行了搶救式采錄。面對鏡頭,原報刊志主任、老記者于為民歷數新聞采訪中所經歷的重大歷史時刻,希望后輩堅守“人民至上”;離休老編輯、91歲的宋守善老人以自己的豐富經驗寄語年輕一代,要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常年堅持,厚積薄發;87歲的退休記者周淑麗是當年整個河南新聞界為數不多的女攝影記者,她講述著當年為視察河南的周總理拍照的經歷,講到動情處,連聲高呼三遍“共產黨萬歲”,深深感動了現場拍攝的工作人員……目前,所有接受采訪的老新聞人聲像已存入博物館音像資料系統,為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提供內容。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豐富的新聞從業經歷、深厚的業務沉淀和優良作風,將激勵更多新聞人為中國的新聞事業貢獻力量。(作者劉 哲 白照軍 郭書臣 趙立功 分別系河南日報社新聞培訓中心主任、副主任、《河南新聞出版年鑒》編輯部主編、《河南新聞史料》編輯部主編)

          責任編輯: 陳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4414
          99热国产在线手机精品麻豆,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麻豆,99久久国产综合麻豆,国产精品九九在线播放麻豆

              <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1. <td id="nvllh"><del id="nvllh"></del></td>
                  <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