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1. <td id="nvllh"><del id="nvllh"></del></td>
          <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首頁 > 正文

          一線蹲點記|以實干尋求“源頭活水”

          2023-10-23 12:25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基層和現場,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蹲點調研是記者苦練本領、增長才干的有效方式之一。筆者結合參加基層調研采訪的一些經歷,淺談幾點體會和認識。

            帶著問題扎下去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庇浾唛_展調研采訪,首先要發現有價值的選題線索。在一線蹲點采訪中,記者要有拼勁、擠勁、鉆勁、韌勁,將采訪安排和研究問題相結合,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用一點一滴的苦干完成艱巨的采訪任務,力爭寫出精品力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2023年2月15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情況。這是一次重要國情調查,歷經3年,涉及19個國家部門和單位。通過調查,基本摸清了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

            看到這條新聞令人莫名興奮,“莫名”是因為此前了解不多,好奇心使然;“興奮”則是因為今年正好是收官之年的時間節點有新聞性,氣象預報、災害預防等話題廣受關注,可以說是自帶流量。

            這次普查到底調查了啥?普查成果又是如何應用的?對于提升我國自然災害風險防范能力,發揮了怎樣作用?其實,只看前期發布的公開信息并不容易理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于3月27日至4月1日走進福建、江西等地展開調研。在福建晉江靈源山,順著消防管道從山下一路進入森林;在福建南安梅山鎮,身穿紅色馬甲的福建省防汛機動救援支隊隊員冒著蒙蒙的細雨,駕著動力艇快速奔向落水人員;在江西省“智氣象空間”,感受炫酷的科技應用為氣象預報精準賦能……一個個鮮活的普查成果應用現場,解開心中疑惑的問題。隨著采訪深入,這次調研采訪稿件的要點內容自然而然地清晰起來。

            深度調研要肯花時間,才能扎得下去、沉得下去、撲得下去。在充滿創造活力的基層,挖掘有價值的新聞;在生動實踐得一線抓“活魚”、找獨家,這樣才能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記者眼中“最可愛的人”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新聞工作本質屬性的要求,也是捕捉新聞“活魚”的前提。人民群眾,是新聞工作者最好的老師,是記者眼中“最可愛的人”。深入基層調研采訪站穩人民立場,主動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

            在調查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情況時,筆者注重從人民群眾得獲得感、體驗感上來反映成果運用得實效。從在社區廣場上散步的居民到藍天救援隊的志愿者,從家住四面環水的江新洲上的島民到參加森林救援隊伍的村民,他們對普查情況的認識、了解以及參與,都是支撐此次采訪的重要內容。

            深入基層調研采訪,記者要學會與人民群眾交朋友,打成一片。特別是在鄉村、社區、企業,很多人面對記者采訪的問題都不知道說什么好。這既與記者本人的人格魅力有關,也與記者提問交流的方式方法有關。有的人一上來就直奔主題,以采訪專家、官員的問題來問基層群眾,往往令人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氛圍比較尷尬,采訪工作就難以有效進行。換個人來,或許拉拉家常、聊聊天氣就能打開局面,順利完成采訪,還能相互加個微信常聯系。

            在調查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情況中,筆者采訪了中國廣電瑞昌市分公司碼頭站站長董瑞萍。一開始她很局促,不知如何回答有關預防災害的問題。于是,我們就開始聊有關村里普及電視的話題。接著,我們又討論現在電視節目傳播等她特別熟悉的內容。然后,話題逐漸就轉移到用于災害預防的視播一體監測系統上了。在輕松愉悅的交談中,我們能夠交流更多的信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筆者曾在江西省撫州市崗上積鎮東源村蹲點一個月,采訪脫貧攻堅。通過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認識了不少村民朋友。起初,因為聽不懂方言,更多靠手勢或同行老鄉的“翻譯”采訪交流。如此則是考驗記者“眼力”的時候,通過細致觀察獲得一些信息。但好像言語不通并未影響我們的交流,善良樸實的村民對筆者這個外來小伙都很熱情。誰家蓋了牛棚,誰家建了雞舍,誰家的娃娃考上了市重點學校等等,這些點滴信息從不同渠道收集起來,最終反映的則是村民們在擺脫貧困后,追求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真實變化。

            “實”字當頭突破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深度調研是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在深、實、細、準、效上下功夫。不管是報社“組團式”調研還是記者“單飛式”調研,都注重客觀反映、深入挖掘、周密策劃、取得實效,在實干中求突破求創新。

            2021年7月,筆者作為經濟日報調研組一員,參加了《西寧賦綠——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記》這篇重磅報道的調研。我們緊緊圍繞“綠”字做文章,聚焦產業轉型、生態之變,寫出西寧市民昨日的急難愁盼、今日的歡聲笑語,道出胸懷“國之大者”的堂堂正正,描繪綠色發展激發出的澎湃創造力。

            經過前期認真研讀相關資料,在西寧一周多的時間里,調研組一頭扎下去,深入采訪城市公園、工廠企業、文旅項目等,積累大量一手采訪素材?;鼐┖?,調研組精心打磨稿件,數易其稿,嘗試找到“為什么是西寧?”的答案以及“為什么不能是西寧!”的原因。西寧城區居民的歡樂廣場舞、鄉村吃上“旅游飯”、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等,這些場景和片段體現出西寧憑著一股子執拗和韌勁,在生態脆弱的高原之城,走出一條生態友好、綠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之路。

          經濟日報日報綜合新聞部記者李萬祥(左)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攔隆口鎮卡陽村采訪村民。

          經濟日報綜合新聞部記者李萬祥在江西省瑞昌市采訪藍天救援隊的志愿者。

            新聞采訪切忌“虛”,實干才能出彩。尤其是在深度調研采訪中,記者不能信口開河,弄虛作假,“創造”新聞;也不能成為“孤家寡人”,閉門造車,自以為是。最好的辦法就是理論聯系實際,既要創新學習,用黨的先進理論武裝頭腦,也要處理好工學矛盾,避免眼高手低,堅持實事求是。為此,記者采訪前要做足案頭功課,精準選題策劃;采訪中要旁征博采,千方百計占有更多一手素材;撰寫稿件時要精益求精,嚴格流程,慢工出細活。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作為青年記者,我們要不斷牢固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錘煉黨性、歷煉品格,更加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不斷適應黨的新聞事業發展需要,在深度調研采訪中實現常修常煉,常悟常進。(作者系經濟日報社綜合新聞部記者李萬祥)

            

          責任編輯: 張澤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6796
          99热国产在线手机精品麻豆,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麻豆,99久久国产综合麻豆,国产精品九九在线播放麻豆

              <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1. <td id="nvllh"><del id="nvllh"></del></td>
                  <p id="nvllh"><strong id="nvllh"></strong></p>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