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召開,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集聚于此。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武漢(主會場)和瑞士日內瓦(分會場)同步召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這么難得的場合,如何向國際友人講好湖北故事,向世界推介中國生態環保事業的進步?我們湖北日報的報道組小伙伴煞費苦心,精心選題。
青頭潛鴨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而武漢是青頭潛鴨在地球最南端的棲息地,就從講好青頭潛鴨的故事入手!
但不像仙氣飄飄的白鶴,美麗動人的朱鹮或者威武霸氣黑鸛,這只名為“國寶鴨”的青頭潛鴨,其實和一般的鴨子差不多。
和大家一樣,初見青頭潛鴨,它那黑中透綠的油頭,那雙呆萌的眼睛,一下就打破了“國寶”在我們心中的濾鏡。
不過,經過近一個月深度挖掘,“80后”蝦農朱祥能和青頭潛鴨的動人故事走入了我們的視野。
為了抓到“活魚”,我們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位于武漢東南部的豹澥湖邊,見到了黑黑瘦瘦的朱祥能。
他是一位非典型“80后”,既不佛系躺平,也不熱衷于內卷賺錢,而是寄情于家門口的山水花鳥。
小時候,他就見過青頭潛鴨,以為是普通的水鳥。
多年來,小龍蝦市場異?;鸨?,價格一年高過一年,湖北小龍蝦經濟十分繁榮。在武漢周邊,大批農民開始養殖小龍蝦,朱祥能也趕緊跟上了這個風口。
他的水塘里吸引了不少水鳥來落腳,其中就有青頭潛鴨,但這些鳥兒經常吃掉小龍蝦,為此朱祥能曾見鳥就趕。
后來在愛鳥人士的勸導下,朱祥能才知道這些不起眼的鳥兒原來是“國寶鴨”。在與鳥為伴的日子里,他先是擔心養蝦的生意受影響,但慢慢的,他也漸漸對這些鴨子產生了好感。
去年繁殖期,青頭潛鴨在他家的蝦塘里筑了10個巢。從那時起,朱祥能就像“鳥爸爸”一樣,每天多次到蝦塘邊走走轉轉,生怕有人打擾它們。在他的精心呵護下,99枚鳥蛋孵化出了73只雛鴨。
為了讓這些國寶鴨在自家蝦塘里繁衍生息,朱祥能還放棄了對鴨子們有傷害的養蝦模式,不給藥也不過多投放飼料。相比原來的高密度養殖,如今他每年賺得少多了。
從反感到喜愛,朱祥能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我們帶著疑惑,跟他走向蝦塘深處。寒風把采訪本吹得呼呼作響,逆風而上,同事們邊走邊操作無人機航拍。在監視器中,我們見識了朱祥能承包的200畝水塘的遼闊,不時有各種各樣的鳥類鉆進我們的鏡頭。
看著它們自由飛翔起落的樣子,我們由衷體會到朱祥能的快樂。
鳥類是環境的“生態試紙”?!皣鴮汎啞睂w徙和棲息環境極其挑剔,它的頻頻現身,充分體現著湖北全省上下一心,在生態環保事業上的不懈努力。
朱祥能說,他是個農民,一年就指望賣蝦養家糊口,賺錢固然重要,但能親身改善青頭潛鴨的棲息地,讓家門口的自然和和美美,即使家庭收入受點損失,也感覺很值。
看著越來越多和青頭潛鴨一樣的候鳥在蝦塘繁衍,他感到自己和世界的聯系更緊密了,仿佛隨這些鳥兒一起翱翔在西伯利亞、東南亞的碧水藍天之上。
更重要的是,在他和愛鳥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家蝦塘的周邊區域成為青頭潛鴨在武漢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國寶鴨”在武漢的種群數量快速增至401只。而在2008年,全球青頭潛鴨也不過1000余只。
朱祥能對青頭潛鴨樸素卻深沉的情感打動了我們。為了豐富報道細節,我們又兩次重返現場,采訪朱祥能身邊的朋友、親戚,補拍周邊環境和“國寶鴨”的生活場景,讓這份人鳥情緣更加立體可感。
11月6日,在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之際,中國履約30周年成就展揭幕儀式在漢舉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2022年11月7日,“國寶鴨”的中英文全媒體報道在湖北日報報紙和客戶端同步推出,引發強烈反響。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馬文俊向外國嘉賓介紹“國寶鴨”報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朱祥能在自家蝦塘拍到的青頭潛鴨。 (受訪者 朱祥能 供圖)
在《濕地公約》大會會場,我分別用英語和法語,向300多名駐華大使、外交使節、國際友人推介了“國寶鴨”愛上小龍蝦的故事。
采訪阿聯酋駐華大使阿里扎西里先生時,我問他以前知道青頭潛鴨嗎?他回答這是第一次見到,但覺得這只來自武漢的鴨子很可愛。
面對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胡建誼,我向他展示了“國寶鴨”的視頻。他饒有興致的觀看完,并對中國生態保護理念的進步高度點贊。
借助國際濕地大會的影響力,一周時間內,美國PR Newswire、日本《東方新報》等305家海外媒體轉載了我們的圖文視頻,覆蓋全球受眾超過2.34億人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湖北,長江徑流最長的省份。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地位越來越高,地處華中腹地的湖北,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我們將深入一線挖掘更多感人故事、探索更多樣的傳播渠道,把湖北故事、中國探索講給全世界。(作者系湖北日報武漢新聞中心記者馬文?。?/p>